小兄弟硬不起来(梦见小兄弟)

小兄弟硬不起来推荐1、梦见小兄弟 2、《小兄弟》最新txt全集下载 3、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风筝》 4、鱼竿调性越硬,是不是腰力就越好?求祥解

梦见小兄弟

基础运佳,故而可以安定发展,排除万难而成功,但因成功运不吉,是以难于再伸展,或陷于不测之灾难袭来之虑,若无凶数则可免忧,亦可康健无病。【中吉】

吉凶指数:78(仅供参考)

「宜」宜还信用卡,宜相互鼓舞,宜发微博。

「忌」忌怀疑人生,忌仰卧起坐,忌洗澡时踢浴室墙壁。

怀孕的人梦见小兄弟,预示生女,九月生男。

做生意的人梦见小兄弟,代表缓慢的进展顺利得财,应多变化。

梦见小兄弟,按周易五行分析,吉祥色彩是 红色 ,财位在 正西方向 ,桃花位在 西南方向 ,幸运数字是 2 ,开运食物是 苹果 。

梦见小兄弟 ,主动争取自己的东西往往不能如愿。就算那本该是你的东西,要起来也是困难重重。风头火势之时硬着来,往往伤着自己,还是静待一段时间再提出吧!

出行的人梦见小兄弟,建议顺利出外。

恋爱中的人梦见小兄弟,说明只要互相信任,婚姻可成。秋季有喜庆。

本命年的人梦见小兄弟,意味着前半年时来运转贵人扶助,后半年防官司。

出行的人梦见收了几个小兄弟,建议未能连络好,有所变动,不能顺利。

出行的人梦见小兄弟被人打,建议遇雨则止,延后雨再出发。

做生意的人梦见收了几个小兄弟,代表内部人员不和,经营不顺,亏本失利。

梦见小兄弟被人打 ,各种可能性扩展的日子,整装待发般的感觉。情绪上积极向前的这两天,正是开始尝试什麽新鲜事的时机呢。对自己学力、知识上的投资亦吉,过年後想要补习学点新技能的人不妨多打听开课时间、内容。想要买的书刊或学习工具也不要吝啬金钱喔。

梦见小兄弟被人打,按周易五行分析,财位在 正西方向 ,桃花位在 西南方向 ,幸运数字是 1 ,吉祥色彩是 红色 ,开运食物是 橙子 。

梦见被人打,提醒梦者要释放自己不良的情绪,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和生活,通常意味着梦者的压力或者自我期望值过大,而不能面对现实中真实的现状。

上学的人梦见小兄弟被人打,意味着有信心应试,考运好,口试时要特别小心。

怀孕的人梦见收了几个小兄弟,预示生女,秋占生男。

怀孕的人梦见小兄弟被人打,预示生女,春占生男,忌动土,动胎气。

上学的人梦见收了几个小兄弟,意味着接近录取成绩,稍加努力有希望。

梦见收了几个小兄弟 ,爱情与人气皆有福运到来的迹象呢。以一张明亮笑容面对每一个人,这两天你给人的好感度很不一样喔。就算是稍稍有些耍赖的请求,如果是这两天的你应该还是会被OK答应的啦。既然如此那就别客气了,赶快提出你的要求吧。宽松一些让身体不会有紧绷感的服装,Right!

恋爱中的人梦见小兄弟被人打,说明只要互相信任,婚姻可成。秋季有喜庆。

本命年的人梦见小兄弟被人打,意味着合理行事,运有起伏,宜谨慎可得平顺。

《小兄弟》最新txt全集下载

《小兄弟》最新txt全集下载

小兄弟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第二十四章 滑板大赛红|袖|言|情|小|说我突然想到他怎么认出我的?或者说怎么会知道我在这里?还是他知道我的一举一动?不过我也太自以为是了点,人家凭什么要监视我的一举一动。“有话请说,有事请讲。”我说。“我不想说,我只想做。”他一把抱起了我,跳上了车,他把我丢进车厢。我揉着摔痛的屁股爬起来。马车已经行走。他瞪着我。“怎么样?我的四皇嫂。皇兄他可对你温存有加?”他讽刺着。可是我不知道他在讽刺什么。“你就是这样对你的皇嫂的吗?”我只有扮起贞洁烈妇样。之前是我搞错上错床。现在没有必要错下去。他似乎还不放弃,所以解决他也事在必行,虽然这有点累人。不过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此事我还是要负点责任的。“你还要装吗?刚才你也看到了,皇兄他进了醉红楼,醉红楼是全城最大的妓院。他的老情人就在里面,她是醉红楼教艺妓琴艺的师傅,许冷香。皇兄和许冷香的事闹得满城皆知,两人之间的情爱纠葛甚至还有人为此写了一首诗来……

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风筝》

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风筝》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初读后,可以感知鲁迅先生不是天生的智者,他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有落后的一面。但是鲁迅先生可贵的是,一旦接受科学思想,是知错必改的,鲁迅先生充满自省精神。鲁迅又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 “精神虐杀的这一幕”说明什么呢?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从这一幕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童年时代长幼之间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论长幼,论力气,他是敌不过我的”,可见作为兄长的粗暴行径是以暴力为基础的。鲁迅把自己写得很粗暴,字里行间深含自我谴责的意味。做弟弟的呢,兄长不许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风筝,被兄长发现,惊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风筝被兄长践踏,也毫无抗争的意思,除了绝望,没有一句抗辩的话。 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轻松,只得沉重着,这又翻出一层意思。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做风筝要偷着做,正说明自己也不认为游戏是“正当”的,一旦被兄长发现,自认该罚。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鲁迅只觉得这世界一片肃杀和寒威。 探究这篇散文,可以悟到这样一层道理,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惟有这样,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正当的行为也应该捍卫自己正当的权利。只有科学思想,才能照亮中国人的思想行为。 风筝》发表以后,它的抨击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锋芒灼然毕露,受到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当时有的文学青年说:“我所喜欢的是《野草》的《语丝》,是同传统思想,同黑暗势力,同虚伪绅士奋斗的《语丝》。”据方志敏的爱人缪敏说,方志敏青年时代热爱文学,对鲁迅的《呐喊》《彷徨》《野草》是“非常喜欢的”。由于包括《风筝》在内的鲁迅的散文诗杂文、随笔,思想新进,技巧高超,获得了广大的读者群,于是“《语丝》的销路,一期比一期好起来,由一千五百份,而二千份,而三千份,再后是五千八千,她的影响是很大的。”这话是不错的,30年代前期我国城乡不少中学校使用过赵景琛编的一套《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其第一册就选了这篇《风筝》,作为中学生学习写作白话文的楷范。 …… 还要介绍的是,《风筝》也曾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品推荐给世界的读者。1936年9月,亦即鲁迅逝世前的一个月,纽约出版的《亚洲》杂志(英文版)刊出了美国进步记者斯诺与中国作家姚莘农翻译的《风筝》,正巧赶上鲁迅生前看到了,而1936年10月斯诺编译的一本《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在伦敦乔治·哈拉普书局出版,里面收有鲁迅的《药》《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风筝》《离婚》,作者生前未及亲睹,则成为永远的遗憾了。 1950年莫斯科真理报出版社出了一本鲁迅的《短篇小说集》(俄文),都是选自《呐喊》《彷徨》,不知怎么一来把《风筝》也收进去了。1955年莫斯科儿童出版社出了一套中学生读物丛书,其中有一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风筝》也选在里面。看得出,这里把《风筝》跟鲁迅其他小说放在一起,是沿袭了斯诺的做法;这样分类是否正确,姑且勿论,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由此可以想见,《风筝》作为鲁迅的一篇杰作,受到中国读者、尤其是其他肤色的少年儿童的欢迎,是我们感到欣慰的。 风筝》思想内容面面观 1.从儿童教育角度去理解(陈根生) 正因为《风筝》发表后影响颇大,因而作品中那位施行“精神虐杀”的封建儿童教育的兄长,是不是作者自身呢?亦即作者写的是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呢?这个问题一直为人们很感兴趣。这样,鲁迅的亲属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孜孜请教的对象。鲁迅的三弟周建人解放前就写道: 鲁迅有时候会把一件事特别强调起来,……例如他所写的关于反对他的兄弟糊风筝的文章就是这样。实际上,他没有那么反对得厉害,他自己的确不放风筝,但并不严厉地反对别人放风筝。 几十年来,周建人同志数次回答此类询问,直到80年代他还给访问者明确作答: 我不记得有这回事。 但是,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同志却持不同的说法。她在谈话中是把《风筝》中的“我”与鲁迅、小兄弟与周建人当作同一个人来向人们介绍的。1956年的金色的秋天,北京市北海少年之家举行鲁迅纪念会,许广平同志应邀在会上向少年儿童们作报告说: 鲁迅长大后曾检讨自己对待兄弟有些太凶了。他还说过一件事:有一次,放学回家后他不知道弟弟(周建人)到哪里去了,后来看见他在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里糊风筝,他觉得这是件没出息的事,就把弟弟的风筝撕毁了,当他长大后觉得这样对弟弟是很不对的。曾对弟弟提起这件事,他弟弟说有这件事吗?我都记不得了。后来鲁迅伯伯就说,他不记得这件事使我更不好受。还说:自己做过的错事应该牢牢记住,并不是人家不记得就可以过去了。 许广平同志的讲话获得广泛的赞赏,不少鲁迅研究家写作鲁迅传记时都是认真使用《风筝》中所提供的材料的。 那么,周建人同志的话全错了吗?问题当然也不会这么简单。因为《风筝》里明明写过,早在当年小兄弟“他什么也不记得了”。但是,即使《风筝》写的是作者自身的经历,却也不等于鲁迅在执笔时对原材料没有取舍,没有突出,没有必要的渲染和强调,否则,恐怕就难以取得预期的艺术效果了。 而且,以上仅是就创作素材而言,重要的是对作品主题的认识。所喜鲁迅两位亲属都是一直从儿童教育角度来谈《风筝》的。周建老明确指出:“我想他所以这样写,主要是批判当时一些人对儿童的不正确的态度和教育方法。”在理解《风筝》主题为批判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倡近代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这不就统一起来了吗?两位鲁迅亲属的话在精神实质上还有什么根本分歧存在吗? (选自《鲁迅名篇问世之后》,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从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王崇志) 《风筝》叙写了“我”的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作品中的“我”向来不爱放风筝,并且不准自己的小兄弟放,有一次还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这一件当时毫不在意的小事,时隔二十年,突然出现在记忆中,竟如此剧烈地啃噬着自己的心,以至渴望得到补救,却已经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而且此后每忆及此,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读过之后,我们不禁为小兄弟的不幸遭遇,为“我”的补过不及的悔恨,深深太息,同时觉得需要思索一些什么问题。 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的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是怎么造成的?这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我们当然不能把事情的原因归结为“我”的性格的“老成持重”。作者说过,我们的一举一动,虽似自己作主,其实多受死鬼牵制,指出了传统的旧思想、旧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和毒害。放风筝,这本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我”却把它看作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而且强加于人,对小兄弟横加限制,以至因为“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而破坏了小兄弟辛辛苦苦做好的风筝,“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如此无情的践踏,“我”是毫不顾忌地做了。小兄弟受了这样无理的对待,也只能逆来顺受。因为“论长幼”,“我”是兄长,自以为拥有无限的权力。从“我”对风筝的态度和破坏风筝的粗暴行为,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的精神上和心理上某种鲜明的印记——被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的陈腐观念打下的烙印。应该说,“我”的所作所为,既是个性化的,同时也具有时代的特点,这就使这一场关于风筝的纠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这个风筝事件不一定是作者经历中曾有的实事,但却是当时社会里会有的实情。封建思想有形无形地摧残着我们一辈一辈的人。类似《风筝》中这样的日常生活“小事”,在旧社会里是时时发生、处处存在着的,可是往往被人们忽略,甚至被视为理所当然,就像作品中未曾觉悟之前的“我”那样。作品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仅表现了“我”的个人的悔恨,其中也包含着作者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作者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索,从生活中捕捉了这一素材,经过概括,加以铺陈,把它艺术地再现了出来,表示了对封建的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绝,并启发人们思考,从而有所觉悟。因此,这篇作品很有教育意义。即使在今天,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还远远没有肃清,我们仍然可以从作品中得到极大的思想教益。 (《读〈风筝〉》,《〈野草〉赏析》,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王瑶) 鲁迅曾说:“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又说:“我知道我自己,我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我们读过许多鲁迅的精辟的解剖别人的文章,而像《呐喊》中的《一件小事》和《野草》中的《风筝》那种带有深刻的自我批判性质的文字,同样给人们以难以磨灭的印象;就因为从这种文章中我们更容易体会到一个革命者的勇于正视自己缺点的高尚品质。正如鲁迅自己所说:“然而革命者决不怕批判自己,他知道得很清楚,他们敢于明言。”鲁迅向来是十分憎恶“瞒”与“骗”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鲁迅之所以那么深刻的批判阿Q精神,也正是要启示人们勇于洗涤自己的灵魂,走向改革的道路。以《风筝》为例,作者在叙述20年前儿时的一段生活时,心情沉重地感到当时对小兄弟做了一件错事,于是充满内疚地抒写自己的心绪,而“心也仿佛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当然,《风筝》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而且作者的思绪已经非常明确,因之它的内容并不难于理解。 (摘自《论野草》,《鲁迅作品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4.从亲情角度去理解(康锦屏) 善于反省和自责,是前进的有希望的人所具有的一种内心情操和美德。鲁迅就是一生躬身实践“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的人。因为他认识到:“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随感录》)《风筝》就是一篇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的优美散文,它吹奏出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这一天是中国旧历的正月初一。此时,鲁迅居住的北京,“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出现于远处天空中一二风筝的浮动,使“我”似乎看到“久经诀别的故乡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由此在“我”与读者的面前展示出了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图画:天空,抬眼看见的是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耳边听见的是沙沙的风轮声;地上,杨柳已经吐芽,山桃也多吐蕾,这早春二月的景象正和天上的点缀相照应。作者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往事回忆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作品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既是以小兄弟为代表的儿童们天真无瑕的心灵美的映衬,又是“我”感于事,触于景,引动自责反思之情的触媒。作者对故乡二月风筝季节佳境的诗一般的描绘和着意渲染,既是作者追求美的激情的一种表现,又是小兄弟追求美的激情的一种反映,从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心灵美的颂歌。 这支人情美的颂歌荡漾在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态的描写里,荡漾在小兄弟因风筝被“我”毁坏的“惊惶”、“绝望”的痛苦里,荡漾在小兄弟“全然忘却,毫不怨恨”的心灵里。 这支人情美的颂歌也回响在“我”“不爱”放风筝,“嫌恶”风筝,“不许”放风筝,因而鄙夷小兄弟“最”喜欢风筝的笑声中;回响在“我”蛮横毁坏小兄弟“苦心孤诣”而“偷做”的风筝,并“傲然”离去的神态中,和认为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的偏见中,回响在“我”急于“补过”而终于无可补救的“无可把握的悲哀”中。 心曲荡漾的几段文字,都是泼墨般的至情文字,抒发得真切动人。作品首先生动地描写了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失声“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多么美好的心灵,多么纯真的情感!作者把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如醉如痴,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越能使在严冬中生活而向往春天的“我”的心中掀起感情的波澜,从而痛感自己不准小兄弟放风筝,并把小兄弟喜欢入迷的表现视为“笑柄”,看作“可鄙”的思想与行为,是对一颗稚嫩的童心的严重摧残,由此而自责和反思,袒露出严于解剖自己的心灵美。作品接着写了一段“精神的虐杀”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两个呼之欲出的人物:秘密被发现后,“我”因为“愤怒他瞒了我的眼睛”偷做风筝,便“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几笔就勾画出了颇带几分专制色彩的心理状态,表现出了“我”的盛怒和蛮横。小兄弟呢?他“很惊惶地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后来绝望地站在小屋里”。一个追求美的心灵被扼杀而痛苦无告,一个戕害美的心灵由于病态的偏见与封建长幼尊卑的伦理的威力而“傲然”地“胜利”得意。两种心境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使人们的灵魂为之震颤。这样,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新鲜科学气息一旦吸进“我”的中毒很深的心灵,就产生了“惩罚”感,就难忘那“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心就“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这种内疚与悔恨,无疑是时代新风吹拂的结果,无疑也是“我”抛弃旧我,追求新我的人情美的表现。作品往后描写“我”企望“补过”时,更加形象地抒写了两个美的情怀:由“不爱放风筝”,“嫌恶”风筝,反对小兄弟放风筝,毁坏风筝到“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我”抖掉了精神的枷锁,似乎恢复了儿童的天性,“嚷着,跑着,笑着”,在欢快的旋律中,极为简短的语句随着轻松的节奏跳跃着,好像重现了孩子们放风筝时活泼、欢乐的景象。但这只不过是一个反衬罢了,因为时过境迁,一切都无从追回了,结果只能加重“我”怅惘、悔恨的情感,这种追悔无及的心情是美的。特别是当“我”怀着一颗“沉重”的心去讨小兄弟的宽恕时,小兄弟却“全然忘却”在“我”看来是“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听着往事反而“惊异地笑着”:“有过这样的事么?”这段朴实无华的文字,展示了两个美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一个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处。多么美的高尚情操啊!我们的人际关系中能具有这样的人情美,社会岂不就净化了么! 我爱《风筝》深沉的思想力量,我更爱《风筝》中所体现的人的内心美好的感情,在肃杀的严冬中给人们心头以“故乡的春天”般的温暖!鲁迅用真挚动人的感情所谱写的这曲人情美的颂歌,会永远回荡在人们的心中。 (《一曲人情美的温馨的歌——读〈风筝〉》,《鲁迅名篇分类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 5.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李国涛) 《风筝》写于1925年1月。但是鲁迅在1919年9月发表过一篇《我的兄弟》,写的完全是《风筝》里的故事。《我的兄弟》只有三百余字,像是《风筝》的提纲。 当然,《我的兄弟》是独立的一篇作品,它表达一种愧疚之情,说明压抑儿童游戏的本能是错误的,甚至是残酷的。《风筝》也写了这些,也表现了这种感情和这种思想。但是,《风筝》毕竟是一篇崭新的作品,它表达的内容就不仅仅是这些。《风筝》的开头和结尾都写着一个被压抑、被封锁住的春天。如果说《雪》是在冬日里寻春,那么《风筝》却是在春风里感到冬的肃杀。这仍然是一首关于春天和青春的诗,是鲁迅在继续“寻求那逝去的青春”。 《风筝》一开始先由北京的寂寞的春天、灰暗的春光写起。然后,便是故乡“春二月”的回忆,是“一片春日的温和”。风筝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它引导读者进入“久经逝去的春天”。 乔峰在《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中曾经说到,“鲁迅有的时候会把一件事特别强调起来,或者故意说着玩,例如他所写的关于反对他的兄弟糊风筝和放风筝的文章就是这样。实际上,他没有那么反对得厉害,他自己的确不放风筝,可是并不严厉地反对别人放风筝,这是写关于鲁迅的事情的作者应当知道的。”鲁迅自己在《朝花夕拾·小引》中也说,“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记忆会有不确,艺术也容许虚构,这是谁都知道的。《风筝》的艺术魅力是无法抗拒的,它把任何一位读者,不管年龄大小,都能带入童年童心之中,令你同作品中的小兄弟一同难过,一同希望。作品也使你同那位兄长一同感到惭愧、悲伤,令你的心也那样“很重很重地堕下去”。 《风筝》很热切地表现着对春天,对青春的怀念,对美好事物的醉心和探求。它要求健康的、幸福的生活同春天的美景共存;无意地损害了健康而幸福的生活,是令人无比遗憾的。但是,如果连春天都没有了,还怎样探求新的生活?现在,风筝事件已成过去,小兄弟精神上的创伤也早已平复;而春天、青春,已渺不可求——“久经逝去”。最令人悲哀的是这种逝去,贯彻全篇的情绪也是这样的。这真是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文章开头说,“我现在在那里呢?”在“严冬的肃杀”之中。这时,作者忆及逝去的春天。文章结尾说,又见到故乡的春天;而这时,“四面又明明是严冬”。这首尾的照应是由实而虚——由北京的风筝而想起故乡的春天;又由虚而实,——由回忆中的春天进入现实的严冬。 (摘自《〈野草〉艺术谈·寻求那逝去的青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多角度理解(李允经) 《风筝》是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有人说:“这一篇……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李何林《〈野草〉注释》)。有人说:《风筝》中的“我”,“决不是鲁迅自己”,“也不是什么‘自我批判’。”(闵杭生《谈谈〈风筝〉中的我》)。意见尖锐对立。 一般说来,抒情诗中的“我”,多是作者自己,所抒之情,也应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另外,是鲁迅在写作这篇《风筝》的五年多前,还写过一篇《我的兄弟》,也是散文诗,发表在1919年9月9日的《国民公报》上。五年多以后,鲁迅以为先前所作之《我的兄弟》“散失”了,所以又以《风筝》为题,再写一次。这前后两篇散文诗,虽字句有所不同,但所叙反对小兄弟放风筝的事却是相同的。这就告诉我们,这件令他内疚的事,是长久地萦回在鲁迅记忆之中的,是他曾经身历的实事,而不会是毫无根据的艺术的虚构。这样看来,《风筝》中的“我”,还是鲁迅自己,自我解剖也是这篇散文诗的中心内容之一。 幼时的鲁迅不喜欢放风筝,并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因为父亲早逝,他便以封建家长的资格来管束弟弟,不但不准他放,而且将他偷偷做的风筝踏毁了。多年以后,当鲁迅从一本外国书上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之后,先前那“精神的虐杀”的一幕,骤然在眼前展开,内疚而沉重的心绪袭上心头,使他坐卧不安,使他“惊异和悲哀”。 在袒露悔恨感情的艺术描写中,贯穿着自我批判的意向,同时也包容着对虐杀儿童天性的封建礼教的批判。鲁迅向来认为,善于自责和反省,是一种美德。他在一篇《随感录》中说过:“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他曾经发出过“救救孩子”,“解放幼者”的呼吁,而在《风筝》中更把这种反封建的思想斗争深化到自我心灵的深处。毫无疑问,读了这篇散文诗,人们都会为鲁迅这种高尚情操所感动。 但是,如果把自我解剖视为《风筝》惟一的内容,恐怕也有失片面。 《风筝》开头的两段和结尾的一段文字是感情浓烈的。作者写道:“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说明,鲁迅这时已经历了由五四革命高潮到低潮的变化,他的情怀也由亢奋步入了沉寂。20年代中期的军阀混战,新文化运动的分化,教育界的复古读经,文苑里失恋诗的盛行等等,已使他感到黑暗笼罩着一切,正如同置身于肃杀的严冬,并使他分外地感到了深深的“惊异和悲哀”。也正因为如此,他就更加渴望“春日的温和”。 “春天”,在诗人的笔下,往往是“希望”“青春”“生命”“理想”的同义语。在《野草》的不少诗篇中,我们和这些字眼相熟。在《希望》中,诗人曾盼望着青年的奋起,追寻着“身外的青春”;在《雪》里,作者不是曾由江南的雪花,联想到“青春的消息”吗?而在《风筝》中,鲁迅又以“严冬的肃杀”和“春日的温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抒发着一种对于“春”的挚爱和“冬”的憎恶的感情。 风筝是报春的天使。孩子们因为渴望春姑娘的来临,才用风筝去迎接她、打扮她、赞美它。春的到来,意味着寒冬已被击退。在江南,每当风筝时节,山桃吐蕾,杨柳抽芽,和孩子们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从观赏春光的角度看,那真是令人神往而畅快的境界啊!然而,眼下的北国,虽然已是初春,天空也有一二风筝浮动,但地上满是积雪,又哪有半点春意!春神在受难,冷气威迫她,寒冬摧残她,这难道能不令人感到“惊异和悲哀”吗?当年,小兄弟以风筝迎接春天,自己却演了一场精神虐杀的恶作剧,至今难以追悔!那么,现在,小兄弟的“春天”又在哪里呢?我的“春天”何在呢?四周都是黑暗,又是谁在制造黑暗呢?当代百花凋零、生灵涂炭的精神虐杀者又是谁呢?春光时节竟无春,春光季节竟是冬,这又怎能不使诗人产生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呢?这是人民的悲哀,时代的悲哀!在这里,诗人已透过自己感受的层层淤积,对于那污浊、腥秽的现实发出了强烈的抗议!正因为这样,诗人的感情也就不能不由“悲哀”而走向“悲愤”。他在篇末写道:“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是诗人的悲愤,也是人民的悲愤。由此可见,对于“春”的渴望和对于“冬”的抗议,也正是《风筝》的又一重要思想内容。 将幼时因“精神虐杀”而引发的深沉的自责,和对于眼前“社会虐杀”的强烈抗议巧妙地加以揭示,将自我批判和社会批判成功地加以结合,乃是散文诗《风筝》的写作特点。

鱼竿调性越硬,是不是腰力就越好?求祥解

转发一个鱼竿调性和硬度的好帖子!(转)在此我首先要对广大不知情的钓友,把几个本文将要涉及的重要概念量化一下:所谓调性,泛指的是一支竿子的主要受力弯曲点,就是通常大家说的“三七调”、“五五调”与竿子的整体硬度可以说完全无关,是两件事情,初涉钓具的朋友们往往容易将“调性”与“硬度”混为一谈。引用下图,形象的表示了硬度和调性的区别。所谓硬度,指的是一支竿子的整体抗弯曲能力,同“三七调”、“五五调”无关。 所谓腰力,指的是一支竿子受力弯曲后的反弹力,也就是弯曲后为恢复本来的通直状态而发出的力。 所谓强度,指的是一支竿子抗折能力,强度越高竿子越不易折断。它和钓竿的“硬度”无关,但受“调性”影响,可以说同样硬度的两支钓竿,调性越倾向于“先调”的钓竿越易折断。 一支竿子的主要属性通常就是上述四项。有的朋友会说,一支竿子的重要属性不是长度、重量、先、元径、碳布吨位等等吗?那些只是表面参数,其实上述四项就是把这些参数分析之后得出的一支竿子具体的引深的性能诸元。就比如碳布吨位说的是材料,先、元径说的是竿身直径及锥度,重量参照竿身直径又可以得出大约壁薄还是壁厚。而根据这几个因素最终可以分析出一支竿子的调性、硬度、反弹力和强度大小。 影响钓竿性能属性的无非以下几个方面:材料,直径,锥度,壁厚。当然长度也很重要,可是咱们对比两支或多支钓竿时,首先要确认其长度相同才有可比性,所以暂时不考虑长度。 首先咱们谈谈调性,这个词汇是大家对一支竿子最关心的,也是议论最多的话题。其实它作为一个概念很简单,仅仅指一支竿子中鱼以后会在哪里弯曲,牵扯出来的所谓“先调”、“本调”和“胴调”概念,无非是说明竿子的主受力点在靠近竿梢,竿身,还是手把的位置。影响钓竿这一属性的因素主要就是竿身的锥度,与碳布本身抗拉强度无关,因为一般来讲一支钓竿从前到后所采用的材料通常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材料是无论前后没有区别。与壁厚也无关,甚至与钓竿整体的粗细无关,仅仅是锥度,也就是竿子前后的外径之比。我们知道通常钓竿都是前细后粗的(类似DAIWA株理论的竿子并不是靠近竿梢的部分一定细于靠近手把的部分,细心的钓友如果有机会可以观察一下,比如枯法天成之类的竿子,它靠近手把的部分并不是最粗的,反而比第一节的前半部分稍微细一点点,或者完全没有锥度,类似一根“碳管”,不过总体来讲它终究还是一支前细后粗的钓竿),所以造成一般情况下钓竿中鱼以后是竿稍比较容易弯曲。引用:拿鬼武者和玄武人举例子,鬼武者是越长越软,但是受力点却越靠前。8~11尺的鬼武者硬度甚至稍微高于玄武人,12~15尺的鬼武者硬度则低于玄武人,受力点大约相同,都是胴偏本的调性,16~18尺的鬼武者是本调竿,但是硬度却大大降低了。再举一例:拿玄武人同烈火相比,玄武人的硬度更高,也就是说更不容易弯曲,但烈火虽然硬度并不突出,可是调性却是先调竿,也就是说它的受力弯曲基本点比较靠前,俗话说的“挺”。如果真正能够看懂各大厂商的这种“调性图”,就算是真正理解和分辨了“硬度”同“调性”之间的区别。 接着是说钓竿的另一重要属性:硬度。影响一支钓竿硬度的因素大约有材料,也就是碳布本身的抗拉强度、钓竿总体的直径大小。可以说碳布等级高,直径较大的钓竿硬度相对会高,相对的,碳布等级低,直径又较小的钓竿硬度相对就会低。(虽然说碳布等级有高低,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准确说应该是碳布的抗拉强度高低。并不是人为的把碳布档次分个高低,因为并不是碳布的吨位越高做出的钓竿就越好) 说到这里又要引入一个概念,很简单,可是我原来还真的没想过,呵呵。那就是:同样重量和长度的一根钢管和一根钢筋相比,结果会是钢管不易弯曲但易折,钢筋易弯曲但不易折。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引深一下我们会知道,同样重量同样材料和长度的两支钓竿,较粗的一支壁会薄,假设其为A;相反较细的一支壁就厚,假设其为B。相比之下,A竿的硬度较大,但脆,易折;同时B竿比较软,但韧性强,不易折断。 所谓“腰”力,字面意义上理解,会体会成每支钓竿中间部分的力量大小。其实不然,所谓“腰力”大小指的其实是一支竿子受力弯曲后要恢复原状时所发出的反弹力。决定这一性能属性的主要因素是材料,可以说材料本身弹性越大腰力就会越突出。窃以为之所以S钓竿无论软硬死活做不出G竿的手感来,关键就在于“腰力”不足,其根本就是差在了材料。同时腰力和钓竿本身的硬度还有一定关系,毕竟越硬的竿受力弯曲以后发出的趋向通直的力就越大;可是反过来说硬度对腰力的作用并不是呈直线状,竿子越硬腰力就越大的,这是把这个问题看的太过死板。试想一下,一支非常硬的钓竿,比如说10#的战斗竿,又是先调,中鱼之后它根本不怎么会弯曲,即使弯也只是靠近竿梢的一小部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弯曲后的腰力完全来自已经弯曲的部分,也就仅仅是靠近竿梢的一小部分,而不象软一些的钓竿,会整条竿子同时发力反弹。简单来讲一句话概括:假设特别硬的一款竿,硬到根本不会弯曲,那它的腰力就等于零,既“不弯曲则无腰力”。 钓竿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属性,那就是抗折性,也就是俗话说的结实与否,与钓竿的“硬度”无关,但被“调性”影响着,非常硬的钓竿比如高标号的战斗竿反而容易折,那是因为他们通常是“先调”竿,受力点集中在竿稍一点上,没有缓冲余地,可以说完全是竿梢在同鱼较量。新手一般对于钓竿的强度这一属性最感兴趣,常常会问:这把竿子最大能钓到多大的鱼不会折?有了一定知识以后会问:这把竿子最高能搭配多粗的子线?其实讨论的就是该竿的抗折强度问题。决定钓竿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材料、壁厚和调性,材料不用说了,当然是质量越好的材料做出的竿子越不爱折。同材的两支竿子,壁越厚的越不易折,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常识了。再有就是调性:同样硬度的两支钓竿,一支是先调竿A,另一支是胴调竿B,可以肯定的说B竿抗折能力比A竿强,因为它受力之后通体弯曲,可以把力分散到竿身的每个部分,对于这支钓竿来讲,全身都已经投入战斗。目前市面上常见手竿当中大家公认强度非常高的一款钓竿“伽玛鲤”,其飞鱼的性能甚至不如它的小兄弟“伽玛黑拉”的PROTYPE和“极硬”型,因为它既不是先调竿也不是以硬度高而著称。这足以说明强度大的钓竿不一定硬度就高。另外钓竿是否抗折还要看它的长度,如果拿一支12尺的钓竿和一支15尺的钓竿比单尾最大可钓上多大鱼体,那是非常不公平的。因为竿身越长,其缓冲余地也就越大,可弯曲的部分也就越长,所以我们通常钓到大鱼之后的溜鱼动作中,辅助手的扶竿动作最好不要超过手把以上30CM(也可以说一小臂)的距离,否则会人为的减少钓竿弯曲时的缓冲余地,增加折竿的危险。这也是老人们常说“会钓鱼人折竿把,不会钓的折竿尖”的道理。综上所述,粗略的可以概括为:一支钓竿的直径粗细决定它的硬度;锥度大小决定其调性;竿壁厚度决定其强度,而材料对钓竿的硬度,强度,腰力都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既然说钓竿,那就不得不顺便提两句钓线,毕竟简单来讲我们是要靠钓竿带动钓线把鱼牵上岸来的,它俩是需要相互配合的一对搭档。 有的钓竿上面会标称适合子线的号数,其言外之意不用我说大家也明白,那就是,超过了这个范围,竿子折了不属于质量问题,呵呵。原因在于每支钓竿都有其强度极限,钓线也是同样。切线和折竿,不用我说大家也都会知道孰轻孰重了。所以我们配线的原则是“够用就好”,绝不能让线的强度大于竿的强度,否则钓到小鱼就不说了,如果遇到大家伙,率先挺不住的会是您心爱的钓竿而不会是纤纤细丝。还有在使用并继式钓竿的时候要注意拔节现象,不过也不必因此而不敢用线,虽然说使用并继式鲫竿的钓手少有配备0。8#以上子线的,可是您其实大可放心,夸张一点说:目前市面上任何一支崭新的并继式鲫竿都可以轻易的拔河拔断1。2#或以上的子线。有的朋友说“闪光”脆,原因是17尺闪光配合1。5#的子线去钓“大头”结果“光荣”了,我来为竿子鸣冤:人家17尺的钓竿才曲曲74克,还不是为了给咱们节省体力,要说不结实那是必然的,壁薄也可以理解了,如果咱们非要拿一支这么轻巧的鲫竿配合粗线钓“大头”那真的是有点虐待它呢。有人说给钓竿配线,其实我觉得他们是互相配合,鱼情水情是相对固定的,而我们钓鱼人是灵活可变的,针对目标鱼选择一套合适的钓组非常重要。比如3~400克的快鱼,您选择了一支6#战斗竿准备大飞特飞,此时如果配合一套0。4/0。2的钓线,那么除非您是玩鱼圣手,否则您今天的主要任务会是接线而不是摘鱼入护;相对的,如果是钓慢鱼糗鱼,您选择了一支绵软的钓竿,同时配到2。5/1。5的线组,那很可能等待您的将是一天的游泳池效果,当然这是题外话了。现在钓竿市场可谓百花齐放,品种之多,用途之广史无前例,价格高低、品质优劣参差不齐,可以说没有任何一支钓竿能够在所有鱼情水情下优于其对手,它们各有所长,各有其发挥本领的一面,根据鱼情水情,根据个人用途挑选适合自己使用的钓竿,是每一位钓鱼人必须要研究的一门课题。面对如海一般的钓竿,初涉钓竿的朋友们如何根据自己的用途挑选一支好竿呢?除了品牌,价格和网评之外,清楚自己的用途,这是第一位的。引用中国竞技钓鱼普及推广的先驱程宁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钓鱼人应该一切从“鱼”出发。也就是说我们要清楚对象鱼是什么。 基本概括一下常用的淡水手竿,大家谈论最多的无非分鲫、鲤、非三大类。简单来讲,区分他们主要看其自重、竿身直径和锥度:鲫竿通常纤细轻巧,和其他两种很容易区分,而鲤竿和非竿就有类似之处,它们都是直径较大。鲤竿相对鲫竿而言其直径大,造成普遍硬度较高,对大鱼的控制力比较强,同时由于对象鱼体型较大冲击力强,又要有很高的强度,所以竿壁通常也会比较厚,造成鲤竿普遍体重“超标”。如果有耐心看过前文的朋友会知道,由于非竿要求回鱼速度快,甚至是直接飞鱼入护,所以不但对钓竿的硬度要求较高,而且其调性普遍倾向于先调,同时由于非竿往往用于竞技比赛,所以其自重还不能过大过于沉手,因为非竿的对象鱼往往是中等体型,所以不需要它有非常厚的竿壁,也就是其抗折性不如鲤竿。非竿的主要特点是硬、挺、粗、还有锥度大。 所以,根据钓场的鱼种、密度、鱼的开口程度以及您打算用何种频率钓鱼来决定使用哪种类型的钓竿非常重要。可以说,钓鱼不一定是越快越好,竿更不一定是越硬越好。钓小鱼用鲤竿累,钓大鱼用鲫竿轻则更累,重则折竿。选择合适的钓具垂钓将是最省力且安全的。